7月20日下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的团队成员们怀着对农业现代化的憧憬与好奇,走进益阳市国家种质麻类资源馆、沅江市“四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训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沅江综合试验基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产教融合基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农业科技调研之旅。
沿着指示牌前行,团队来到生态优质水产展示园。这里水波荡漾,鱼儿欢腾。据介绍,该园区围绕沅江市“四水农业”生态优质水产板块,开展沅江特色优质鱼种(大头鱼、黄骨鱼、银鱼等)培育饲养,还整合资源开发鱼类系列产品,打造集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团队成员们看着水中灵动的鱼儿,对“生态+农业+休闲”的发展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麻类科技园示范区,一片片绿油油的麻类作物长势喜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正在进行纤维、菜用优良黄麻品种筛选试验,通过田间品种比较(系)种植,明确各品种(系)性状特征、生长发育规律、抗病抗倒能力、纤维产量与麻菜采收产量及相关品质,为品种认定推广提供理论数据。团队成员们深入田间,仔细观察麻类作物的生长情况,感受着农业科研工作的严谨与细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这里正在开展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项目。该项目基于“脱毒种苗+免疫诱抗剂+生物农药”的薯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由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实施,核心示范基地设在沅江试验站,面积20亩,却能辐射带动岳阳市、长沙市、郴州市等多个地区40万亩薯类种植。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农业科技的强大力量,小小的试验田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辐射效应。
在南洞庭湖区农业产教融合基地,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农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该基地坚持“四个面向”,结合乡村振兴需求,重点建设16亩设施蔬菜园、20亩葡萄园,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将基地建设成为集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休闲农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为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与正在实践学习的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如何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对产教融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模式有了深刻理解。
在沅江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大家了解到这里通过统一推广抗性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种子处理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控技术、实蝇球诱杀技术、黄板诱杀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对苎麻、柑橘、葡萄等作物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农药使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沅江市优质生态“四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训基地,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该基地占地总面积200亩,承载了国家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院创新工程等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项目。近年来,基地依托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学科人才优势,坚持“四个面向”,针对国家创新战略、乡村振兴行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及其辐射区域普遍存在的农业重大需求,开展了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攻关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初具“创新集成、试验示范、人才培训、服务三农”四大核心功能。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调研学习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体育学院的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他们将把在调研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当体育学院的学子走进农业基地,当青春视角碰撞农业科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跨界融合,更是一个个年轻心灵对乡村振兴的深情守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学子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绚丽之花。(通讯员:邓紫莎 岳阳 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