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7月12日讯】(通讯员 马行厚 陈梦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5年7月6日至16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微光志愿服务队深入益阳市安化县岩坡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其中,美术课堂以 “非遗漆扇” 为载体,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实践桥梁。
课堂伊始,一位学生举着手中的扇子发问:“要是把这种扇子放进水里,扇面会不会被泡湿呀?”志愿者随即以提问为引,展开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解密。
以物载道:从漆扇看古人的智慧结晶
图为志愿者介绍漆扇的由来。魏凡凯 供图
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漆扇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国家,追溯本源,漆扇是遮阳和纳凉的实用工具。随着朝代更迭,漆扇从功能性器物转变为承载美学理想的艺术品。孩子们认真地聆听,通过了解漆扇从汉代的实用萌芽,到唐代的华丽宫廷风、宋代的文人雅致,再到明清的工艺集大成的演变历程,直观领略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以问启思:破解生漆的 “防水密码”
图为志愿者介绍生漆和颜料的区别。魏凡凯 供图
随后,志愿者拿出提前准备的生漆样本与普通颜料,设计了一场生动的对比实验。“大家看,这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天然生漆,而这是我们平时画画用的水彩颜料。”志愿者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水面上,水彩颜料快速在水里面晕染开来,水变成了颜料的颜色。而生漆则迅速形成一层透亮的薄膜,牢牢附着在水上。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漆会变成一层‘保护膜’!”
志愿者进一步解释,生漆中含有特殊的天然树脂成分,经过氧化后会形成坚韧、耐水、耐腐的漆膜,这正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 “防水智慧”。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器到明清宫廷的漆扇,这种源于自然的材料与工艺,既满足了实用需求,又蕴含着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忍不住伸手轻触样本,感受漆膜的光滑质感,仿佛亲手触摸到了千年非遗的温度。
以行践知:在髹漆体验中感悟匠心
图为志愿者与岩坡小学学生制作漆扇。陈梦如 供图
当志愿者们拿出准备好的空白团扇、生漆颜料和工具时,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漆扇制作中:先在水盆里滴入自己喜欢的生漆颜料,用竹签轻轻一划,水面便浮现出流动的花纹;再将团扇或书签小心翼翼地覆在水面上,提起时,水面的花纹已完美印在扇面上,形成独一无二的图案。“每个人的手势不一样,水流的方向不一样,做出来的扇子就都不一样 —— 这就是非遗的‘唯一性’。”孩子们惊喜连连,“哇,怎么会这么神奇!” 的惊叹声在教室里不断响起,满是发现美的雀跃。
图为岩坡小学学生的漆扇制作成果展示。田喻寒 供图
一把把承载着童趣与匠心的漆扇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形。此次非遗漆扇制作课堂,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用之美”与“艺之美”的共生之道。在触摸生漆的温润、感受色彩的灵动中,悄然提升审美感知的敏锐度,涵养文化理解的深度,更在亲手创作中点燃创意实践的火花。正如负责课程的志愿者表示:“我们教孩子们做漆扇,不只是让他们学会一门手艺,更希望他们能明白: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触摸、能创造、能传承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