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沅江,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青年学子追寻红色足迹的热忱。7月17日清晨七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团队的队员们,带着崇敬与期待,来到益阳市沅江市三眼塘村,踏上了“重走主席游学路”的红色研学之旅。30余名青年学子整理好衣襟,沿着1917年青年伟人与萧子升在此进行社会考察时的足迹,从毛家坝古街徒步走到三眼塘村委会,在烈日下感悟初心,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毛家坝古街是“青年伟人社会调查之路”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1917年,时年24岁的伟人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他利用暑假,邀约老同学萧子升以“游学”方式开展社会考察,途经沅江时,便在这毛家坝古街留下了足迹。
队员们漫步在古街的麻石路上,指尖轻抚着被往来脚步磨得光滑的石板,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却充满理想的年代。据记载,当年的毛家坝古街热闹非凡,盐铁、米、布、肉、鞭炮等商铺错落分布,还有一家毛家坝客栈。伟人与萧子升曾数夜留宿于此,店主胡茹英不仅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祖父创作的诗歌《桃园曲》,还细致讲述了沅江的风土人情、民生百态,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胡茹英更是分文未收他们的食宿费用,这份淳朴的情谊,如同古街的青石板一般,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
“当年,青年伟人就是从这样的街巷走出,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真心倾听民声。”团队指导老师指着古街一侧的老商铺旧址,向队员们讲述着那段历史。1917年的这次“游学”社会考察,意义非凡。它是青年伟人“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为日后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奠定了他和一批早期革命青年的思想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调查、坚持实事求是作风的“一个起源”,在中国革命调查研究史和革命“初心”思想形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沿途的田野里,稻穗饱满,随风摇曳,恰似当年青年伟人所见的乡野景致;路边的老人们看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热情地打招呼,队员们也主动上前问候,像当年的伟人一样,倾听他们口中的沅江故事。这一路,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土地亲近的过程。
“这次徒步研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队员小郭感慨道,“青年伟人用游学的方式深入社会,了解民情,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传承这份精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百年前那样,青春的足迹,永远向着人民的方向延伸。(通讯员∶岳阳 姜亮 邓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