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治理逻辑与民生需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核心原则,从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的全链条,到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多维度,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在北京召开,此次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首次提出了建设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内涵,擘画了建设人民城市的美好蓝图。“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等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建设人民城市是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人民城市、怎样建设人民城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好人民城市,筑牢民生幸福根基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走好绿色发展道路:以“生态”为基底的民生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容量和城市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主要依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要依托城市现有的山水格局,合理构造生态空间,充分利用荒山、空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关键环节,要着力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清洁能源开发与绿色技术应用,重点解决空气污染、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突出环境问题。同时,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多举措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更新”为破局点的品质升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当前,我国城镇化由高速增长期转为稳定发展期,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不再适宜采用大规模“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应转向“微更新”等小切口方式,瞄准城市发展的痛点难点,以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活邻里关系和嵌入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社区韧性,提升生活温度,彰显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此外,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通过加快构建数字一体化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整体治理架构与流程,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温情的智慧城市。
三、强化城市治理保障:以“精细”为标准的服务下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一重要指示精准揭示了提升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精细化管理。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检验治理成效的重要窗口。推进城市精细治理,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民生为本的观念贯穿至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把居民关心的问题当作治理的首要任务,确保居民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让居民在精准化的服务中增强归属感。其次,要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并进。在社区党组织统筹引领下,应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各主体的权责边界,让各主体能够精准定位、各展所长。最后,要深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社区数字化转型,整合养老、医疗、社保等民生数据,实现服务事项便捷的线上办理。既这不仅可以让城市居民在指尖轻触时完成看病问诊等事物,而且可以让基层工作人员借助大数据精准回应民生需求,及时解决人民期盼和诉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小结
建设人民城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地践行这一理念,努力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王晓敏
 
 